GaDii Jian

GaDii Jian

孩子學了英文卻不敢開口?後來我發現問題其實不在他們

我說英文,他們卻總是回中文

這幾年,我幾乎都用英文跟孩子說話,從生活對話到遊戲、從早餐桌到睡前故事,中文只出現在其他人對他們說話的時候。

但奇怪的是,不管我怎麼說,他們總是用中文回我。不是不懂,也不是沒聽過那些字,只是開不了口。

一開始我有點懷疑,這樣的語言環境真的有用嗎?是不是該讓他們多練習講出來?還是我做錯了什麼?

後來我發現,原來語言不是這樣學的

慢慢地我開始理解一件事:孩子不開口,並不代表他什麼都沒學到。語言不是背單字、練習造句就會講出來,而是從大量聽、理解、內化開始的。

Stephen Krashen 提過一個理論,叫「可理解輸入」(Comprehensible Input)。意思是,只要孩子長期處在能聽懂、沒壓力的英文環境裡,語言會自己進到他腦袋裡。不是馬上說出來,而是默默累積,然後在某個時候自然冒出來。

這讓我鬆了一口氣,也改變了我的做法。

有一天,他們突然在遊戲裡開始說英文

真正讓我改觀,是有一天他們兩個在玩角色扮演的遊戲。我只是經過,沒打擾他們,卻突然聽見整段對話全是英文。

雖然講得不算流暢,有時還會卡住,但他們聽得懂彼此說什麼,也能接著講下去。最重要的是,這完全不是我要求的,是他們自己自然開始的。

那一刻我才意識到,他們不是不會說英文,而是選擇在某些時候不說。而當場景對了、壓力沒有了,他們就能用英文表達自己。

我沒要求他們回英文,也從不糾正錯誤

我沒有設定什麼「英文時間」或「學習時段」。對我來說,只要是我在跟他們說話,我就自然地用英文。這是我們的日常,而不是一種訓練。

他們講錯句子、用錯文法的時候,我也不會糾正。我只是會用正確的句子回應一次,然後就繼續我們的對話。因為我相信,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把那些正確用法吸收進去。語言的重點從來不是「對不對」,而是「能不能自然地用出來」。

語言的累積看不見,但總會出現

語言的學習常常看不出來,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。不講、不回應、不主動,讓人懷疑是不是都白費了。但其實,這些輸入一直都在累積。

有時候是他們在遊戲中講出新句子;有時候是他們突然聽懂卡通裡一句話而笑出來;更多時候,是他們默默地把英文當成一種選項,放進自己的語言庫裡。

我學到的是:不用急。語言不是成績,也不是表現,而是一種生活方式。只要環境對了,孩子終究會在他自己的節奏裡,開口說出屬於他的那句英文。


延伸閱讀推薦